企业人员受贿罪

企业人员受贿罪

企业人员受贿罪概述

在现代商业社会中,企业人员受贿罪作为一种破坏公平竞争环境、损害企业利益的犯罪行为,受到了法律的严格制裁。本文将从定义、构成要件、量刑标准以及实际案例等方面,详细介绍企业人员受贿罪的相关知识。

定义及法律依据

企业人员受贿罪,现称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是指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或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或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且数额较大的行为。该罪名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六十三条确立,并在后续的法律修订中得到了进一步明确和扩展。根据2007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通过的《刑法确定罪名补充规定》,原“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罪名被变更为“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同时将行贿罪名调整为“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

构成要件

企业人员受贿罪的构成要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主体要件,即犯罪主体为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二是客观要件,即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或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或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且数额较大;三是主观要件,即犯罪人具有直接故意,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

量刑标准

对于企业人员受贿罪的量刑标准,根据《刑法》第一百六十三条的规定,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若犯罪主体为国有公司、企业或其他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则依照受贿罪的规定定罪处罚。此外,单位犯此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上述规定处罚。

实际案例分析

以近年来公安部公布的民营企业内部腐败犯罪典型案例为例,如上海吴某等人涉嫌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案。在该案中,犯罪嫌疑人吴某、刘某麟在担任某科技企业采购总监、高级采购工程师期间,利用职务便利收受供应商贿赂款共900余万元,并向行贿方下单总金额逾1.9亿元,采购单价高于市场价6%至12%不等。同时,在明知部分配件性能不达标的情况下,仍纵容不合格产品流入公司采购范畴,给公司的生产经营造成极大损失。最终,吴某、刘某麟等5名犯罪嫌疑人被抓获归案,案件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此类案例充分展示了企业人员受贿罪的严重危害性和法律制裁的严厉性。

如何防范企业人员受贿罪

为了有效防范企业人员受贿罪的发生,企业和相关部门应采取一系列措施。首先,加强内部监督,健全反腐防腐体系,形成科学、有效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其次,完善制度建设,提高廉洁防控能力,对重点部门、重点岗位加强专项审计,建立诚信档案互通机制和行业“黑名单”。最后,加强廉洁教育,营造风清气正的企业文化,定期开展警示教育培训和廉洁文化宣传,提升全员法律素养和廉洁意识。

全文总结

企业人员受贿罪作为一种破坏市场竞争秩序、损害企业利益的犯罪行为,受到了法律的严厉制裁。本文详细介绍了企业人员受贿罪的定义、法律依据、构成要件、量刑标准以及实际案例和防范措施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加强内部监督、完善制度建设、开展廉洁教育等措施,可以有效防范企业人员受贿罪

看完本文,相信你已经对企业人员受贿罪有所了解,并知道如何处理它了。如果之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情,不妨试试维衡众网推荐的方法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