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补中益气汤的加减法,你能说出几条?(国医大师给出了12条)
- 2、为什么现在中医总是被人黑?
- 3、96岁国医大师许润三,得过三次大病依然长寿,他的养生秘诀被公开
- 4、国医大师颜德馨中医治疗白血病的心得
本文分为以下多个相关解答:
补中益气汤的加减法,你能说出几条?(国医大师给出了12条) (一)

最佳答案我导读:
补中益气汤为金元医家李杲所创,是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经典方。吕仁和教授早年跟随建国初期名医张志纯先生学习时,听张老讲解过关于补中益气汤的应用经验。彼时年轻的学生如今已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国医大师,回忆当年求学所得,又有哪些不一样的心得体悟呢?
张老讲: 补中益气汤是金元时代李东垣所著《脾胃论》中治疗脾虚下陷的一张重要处方,原方组成药精量小,黄芪五分至一钱,炙甘草五分,人参三分,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各三分,临床使用时常加大十倍。
方中参芪合用补元气,补脾气,也补宗气。术、草二药重点在补中焦之脾气,为了防止补中生滞,故加陈皮理气,升麻助芪升脾胃太阴、阳明之气,柴胡舒肝利脾并能升发少阳之气,当归配芪成当归补血汤,能补气养血,当归配柴胡舒肝、养肝、柔肝、利脾。东垣认为,“人以胃气为本”,是宗“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理论而提出的,与脾胃为后天之本的说法实质上是一致的。中焦为枢转之处,脾主升,胃主降,升降适当则全身经络通达,气血通畅,生化之源正常。 欲想降火,必先升之,只要能升,则可自降。 而本方所治者,必须是因脾气虚而不能升之证候。脾主四肢,主肌肉,脾统血,主一身之气。 中气下陷,实质是脾气亏虚 ,所以主要症状是中气不接,全身疲乏,四肢沉重,纳后胀满,也可能出现眩晕、低热、自汗、渗血、脱肛、子宫脱垂、崩漏、便血、内脏下垂等。笔者几十年临床,用本方加减治愈不少上述病证。
具体加减用法
1.禀赋素亏及大病后体质虚弱经久不能康复者, 若有中气不接,四肢沉重,纳后饱胀,疲乏无力或不耐作劳,舌胖,脉弱而两寸不足者,用补中益气汤,量加十倍,并加入半夏、生姜、竹茹。因病久必郁,郁久生痰,补中益气汤中有陈皮也能化痰,但药力不够。痰不化就像机器生了锈腻,要想机器转动,必须拭去锈腻,欲先脾气转输,必须化停痰。
2.无名低热,其热夜去昼来, 纳谷不香,全身疲乏,四肢沉重,舌胖,苔黄白相兼,脉沉细数无力,是因转输无力,郁滞化热,其热泛溢于三焦。用补中益气汤,量加十倍,加入山栀10克,俾脾气运转,经脉透达,三焦郁滞之小热,用山栀最效。
3.尿浊反复, 无有疼痛,尿留瓶中,白浊沉于底部,尿常规检查无特殊,发病时常有疲乏无力,中气不接,纳谷不香,甚则腰腿酸软,舌胖苔白,脉沉细数,是脾肾气阳两虚之象。用补中益气汤,量加十倍,加入水陆二仙丹(金樱子15克,芡实米15克)。金樱子树生在山坡之处,健脾益肾;芡实米生于水洼湿地,补肾益脾。两药合用,双补脾肾可以帮助补中益气汤的输转收摄。有是证用是药,无不见效。
4.白带色清质稀, 无有秽浊腥臭,中气不接,疲乏无力,四肢沉重,纳谷不香,大便时溏,舌胖苔白,脉弱。拟用补中益气汤,量加十倍,并加入炒苍术15克,黄柏炭10克,炒车前子15克(包煎),炒山药15克,多有良效。
5.尿血色淡, 经全面检查无特殊原因,有中气不接,疲乏无力,舌胖,脉弱者,用补中益气汤,量加十倍,并加三七粉5克(分冲)。
6.轻度脱肛, 有补中益气汤主证,用补中益气汤,另加五倍子10克,枳壳6克。
7.轻度子宫脱垂, 有补中益气汤主证,用补中益气汤,另加益智仁10克,五味子10克(打)。
8.习惯性流产, 有补中益气汤主证,用补中益气汤,另加菟丝子10克,杜仲10克,川断10克。
9.久泻不愈,有补中益气汤主证,用补中益气汤,另加粉葛根10克,炒山药10克,炒车前子10克(包),补骨脂10克。
10.肾下垂轻者, 早晨服补中益气丸6克,晚上服六味地黄丸1丸。
11.胃下垂轻者, 有补中益气汤主证,用补中益气汤另加葛根10克,炒枳壳3克,炒枳实3克。这里葛根能帮助补中益气汤升发胃气,然胃主降,胃气不降则脾不能升,故在大升中稍加炒枳壳、枳实,以使胃气顺降。
12.脘部停饮,背部寒冷, 有补中益气汤主证,用补中益气汤,另加茯苓15克,桂枝20克,泽泻10克。
还有许多疾病,当有补中益气汤主证时均可使用本方加减治疗。
吕仁和教授求学时,正是那个令现在的中医人无比羡慕的时代:秦伯未、章次公、任应秋、赵炳南、陈慎吾、刘渡舟、胡希恕、祝谌予等名医云集,并有机会跟随这些中医大家当面学习。
虽然我们不能穿越回那个时代,但有个机会能弥补一下这个遗憾。
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1956年级的部分同学,把他们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在校就学期间,跟随北京市及全国部分名老中医学习时记录的老师口传心授的经验,整理编辑成书——
为什么现在中医总是被人黑? (二)
最佳答案其实黑中医归根结底就一个:现在还未有确切证据证明中药理论有效
中医本身没有错,作为一个已经沦为替代医学的中国传统医学,在当今科技如此发达的时代落后了,这并不丢人。
丢人的是某些中医粉。所谓一粉顶十黑,中医明明已经远远落后于西医(现代医学),某些中医粉却仍看不清现实,自欺欺人,通过抹黑西医的方式来吹捧中医。
事实就是中医现在能治的病很少,基本上就是普通感冒,口腔溃疡这种自愈性疾病和肿瘤这种西医也治不好的病。反正你西医也治不好,凭什么说中医不好?然后就是各大中医医院挂羊头卖狗肉的事实。我想问一下这群中医粉,你们中医这么厉害,为什么全国没有一家可以纯用中医的三级医院呢?脱离了西医(现代医学)诊疗手段,你们所谓的望闻问切究竟能诊断出什么,你们的汤药治得了什么病?国医大师邓铁涛妻子心梗被其误诊为胃脘痛第二天身亡,儿子大肠癌被其汤药延误治疗而死。现代社会有任何一家国家单位或者私人集团承认你中医的诊断吗?你去跟老板说,“老伴,国医堂给我诊断了我肾虚,我想请七天假。”你看你老板会不会让你滚蛋。军队,高校的体检,有任何地方会有“阳虚,阳亢,肾虚,阴阳不调,上火”等中医名词么?为什么医院喜欢开那么多中药,赚钱呗,反正还有西药在起作用。还有在中药里添加二甲双胍,某南白药添加环甲氨酸,这就是国家保密配方?最可气的是中药注射液,不多说,四个字,草菅人命。
中医在目前是有非常大的历史作用的,最重要的是两点,减负医保和产业经济。至于治病救人,拜托你们去走养身路线吧。看到七八十岁的老大爷拿着一点点攒下的钱,颤抖着手买所谓的补肺丸,心情一度十分复杂。
别总说什么西医治标,中医治本。你上呼吸道感染用抗生素杀灭病原菌就叫治本,而不是喝你什么所谓的汤药。也别说什么治未病,没病还天天喝汤药早晚破坏你肝功肾功,打疫苗才是真正的治未病。
也别总扯什么医生说治不了的绝症,在某位深山老林的老中医汤药下治好了活的好好的。也别说什么邻居家二大爷的三侄女他哥癌症就是某位农村里的大隐隐于市的大师治好了。真要能治绝症治癌症,去找医药公司卖配方不说赚几个亿几千万总有吧,搞专利诺贝尔奖都是你的。什么,你说他们都是视金钱如粪土的隐世高人?可真奇了怪了所有中医都视金钱如粪土呢。你去找那群中医看看,不管是什么病,癌症,白血病,肝炎,只要你找他们看病,他们会有个说自己治不了的?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按着那套自圆其说的中医理论给你开药,喝嘛。反正最后人死了不能怪我医术不行,是你病情太严重,在西医那耽误治疗了,是你体质太弱,是现在的草药不是古代草药那么好,有污染了,是你不够虔诚,因为中医治病讲究“医治有缘人,心诚则灵”。
一个需要郭嘉不断扶植,有着众多狂热信徒的“医学”,在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现在却沦为了替代医学,我不知道你们这群中医粉到底在吹什么。就那个最跳的鬼将军,看似所有人都追随他,实则把所有骂他质疑他的人都给拉黑了,到现在我都没法评论他呢。就像鸵鸟一样把头埋进沙子活在自己的世界,自得其乐。
回到原题,中医没有做错什么,黑中医的人越来越多,最根本的原因是郭嘉义务教育的普及,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懂科学,相信科学,懂得辨别伪科学的人越来越多。不知你发现没有,那些笃信中医的人群,基本上都是教育程度偏低的,而坚信中医是伪科学的人群,普遍至少有本科学历。
如何一句话噎死所谓的中医粉?我敢一辈子不用中医,你敢一辈子不用西医么?包括感染不能用抗生素,被狗咬不能打狂犬疫苗,出车祸不能进急诊科。如此看来,实在是欺负人。
96岁国医大师许润三,得过三次大病依然长寿,他的养生秘诀被公开 (三)
最佳答案国医大师许润三,1926年出生,96高龄,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妇科专家,曾于2017年获国医大师荣誉。他一生经历过三次大病,却依然长寿,其养生秘诀被公开。
许润三5岁开始读私塾,后考入洋学堂,考取苏北联中。14岁时罹患黑热病,18岁时全身水肿昏迷48小时,幸得名医崔省三用中药救活,遵父命拜崔省三为师,走上学医之路。1956年到1957年在南京中医学院医科师资班学习,毕业后任教于北京中医学院。1961年调至妇科任教研室主任,至今在妇科工作60年。
许老在59岁时因脾脏肿大被诊断只能活3年,但他并未放弃,积极治疗,同时改善生活方式。他的养生秘诀在于以下几点:
1、不生气。许老认为养生首要是养心,心态平和宁静,看淡一切,不生气。
2、饮食结构合理。许老饮食粗细搭配,荤素均衡,早餐牛奶鸡蛋配馒头,最爱鱼肉补充蛋白质,午餐一定有肉,晚餐则较为清淡,面条稀饭为主,吃素更多。
3、适量饮酒。许老少量饮酒,每日五钱到一两,认为可软化血管,促进血液循环,控制血压。但高血压患者不建议饮酒。
4、多工作。许老认为工作能带来幸福获得感,保持年轻态,每日查房是他长寿的秘诀。
5、乐于读书。许老从小到大保持读书习惯,博览群书,维护脑力,是健康必不可少的环节。
6、生活规律。许老生活井然有序,心态好,饮食得当,保持身心平衡,从而健康长寿。
国医大师颜德馨中医治疗白血病的心得 (四)
最佳答案国医大师颜德馨
白血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国内外尚无特异的药物能彻底治愈。无数医疗研究人员前仆后继,但是它仍旧是现代医学没有彻底解决的难题。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许多中医界人士如国医大师颜德馨教授等也积极投身于血液病研究,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并进行了创新性的尝试。此举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是不可被遗忘的历史记忆,但由于相关资料稀缺,对这方面的回顾研究较少。适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中医传承模式重点研究室和海派颜氏内科中医流派传承研究基地工作启动,通过对一些历史文献资料启箧重温,分析整理,以期还原这段史实之原貌。
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上海地区血液病发病率升高,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层出不穷,由于缺乏有效的医治手段,各单位都展开了血液病医学攻关,为此上海市 *** 专门成立了市血液病小组。适值1959年铁路医院划归为上海铁道医学院附属医院,翌年延长中路301号新院舍落成为住院部。医院为落实国家重大疾病重点攻关的精神,成立血液病专业组,颜德馨教授加入了上海铁道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病小组,投入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慢性白血病的工作中。
机理研究
由于古代医学书籍没有「白血病」的记载,颜德馨教授与课题组成员结合患者体征及治疗中症状变化,参考中医学古代文献中与白血病临床症状相同和相似病证的描述,较细致地分析了中医学对白血病的认识,认为急性白血病与「温邪」(热迫营血)、「急劳」「热劳」和「血症」等相似;慢性白血病的证治则散见于「虚损」「症瘕」及「积聚」等病中。至于有全身淋巴结肿大者,又与「瘿」「瘤」及「痰核」等相类似,而「绿色瘤」则与「恶核」相似。其病因病机与肾虚有关,虽可牵涉他脏,但主要由于肾亏,乃因虚致病,而非因病致虚;但就现代医学的理论观之,认为还没有一个症状或体征具有特征性,因此诊断的确立主要依靠血象及骨髓象的检查。这一认识发表在了1963年7月《上海中医药杂志》中的《治疗白血病的临床体会》一文中。
在梳理了急慢性白血病在中医古籍的症状与治疗方后,颜德馨教授开始了用中医药治疗白血病,并在治疗的过程中总结其发病规律及特点,形成了对白血病病因病机的认识。1965年6月与课题组成员陈舜儒一起在《哈尔滨中医》杂志发表了《白血病发病机制之试探》一文,认为白血病的发病机制总的来讲是以肾虚为主,其中除阴阳两虚型外,阴虚、痰热及温热三型属肾阴虚,阳虚、瘀血二型属肾阳虚,在此基础上因各人之体质,条件不同而产生不同之病机,累及不同之脏器。因此,分别出现各型所特具之症状,如阴虚型由于肾阴虚,水不涵木导致肝阳上亢,水火不济导致心火上炎,另一方面心肝二脏又可相互影响,所以该型主要表现肾、肝、心三脏之症状。又如痰热型,亦本源于肾阴虚,一方面因水不涵木致肝阳上亢,肝阳亢后,木火又可刑金,而致肺阴虚。另一方面,肾属水,肺属金,金水为母子之脏,又可互相影响,而使肺、肾二脏之症势加重等。
临床研究
在中医治疗上,由于各类白血病或同类白血病的不同阶段,其临床表现都不相同。颜德馨教授将白血病的临床表现初步归纳为六种证型,即为阴虚型、阳虚型、阴阳两虚型、痰热型、瘀血型、温热型六种。颜德馨教授体会治本病时,对患者正气之估计要保持高度警惕则治其标,治标正所以减少正气消耗,临床用药,常以补药结合对症治疗的方法,能使患者症状消失快,易趋缓解,或以西药抗白血病与中药补虚相结合,都有一定的临床意义。颜德馨教授为了有效地控制白血病,在传统方药上不断寻求和筛选有效药物,特别是具有多种作用的药物。中药对贫血的治疗可分滋阴、补阳、阴阳并补三类。滋阴与健脾温肾(补阳)药,一般均有提升红细胞、血色素的作用。滋阴药获效时,亦有 *** 白细胞上升的可能,一般以阴阳并补的疗效为最佳。滋阴药如首乌、生熟地、阿胶、枸杞子、当归、白芍、玉竹、黄精、萸肉等采用较多。对阳虚型以苍术、白术、山药、鹿角、仙茅、人参叶、巴戟、补骨脂、苁蓉等用之较为应手,其他为牛骨髓与胎盘煎服,疗效亦佳。对各型白血病白细胞减少的治法,则应分寒性或热性二类分别处理:热性者以首乌、地骨皮,寒性以附、桂、鹿角等应用较多。特别对白细胞降至1000以下者,西洋参之疗效较为显著,往往得以转危为安。其他如人参、紫河车粉等亦有一定的疗效。血小板减少,有时单用连翘、红枣即有效。在复方中用胶类,特别是龟鹿二仙胶或鹿胶,具有一定的作用。
中西医综合治疗白血病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是离理想效果还是有较大的差距,颜德馨教授开始思考在中药里寻找药物,他选择了雄黄(砷制),这一选择为白血病现代治疗做出了有益探索。
中医使用峻药已经有千年历史,一般而论,平常之症当用平和之药,无须峻药重剂,但当大病重症之际,则非寻常药剂所敌。颜德馨教授讲述他使用雄黄来治疗白血病是受其父亲颜亦鲁的影响。颜亦鲁行医期间常用雄黄二分同拌茯苓治疗疟疾等顽固性高热,颜亦鲁解释使用雄黄治疗高热是取中医治疗思路中「以毒攻毒」的思想。颜德馨教授在父亲思维的启迪下,用中医药取类比象的思维,把雄黄用到一位白血病高热屡治乏效的病人身上。使用雄黄是一种冒险之举,胆欲大而心欲小,病人服药后,颜德馨教授日夜陪护在病人身边,吃住在病房,晚上也不回家,观察病人服药后的反应。两天以后奇迹出现,病人体温恢复正常,白细胞下降到正常水平,后服滋阴固本汤,症状改善,转院继续休养治疗。接着,他又在病区其他病人中使用了雄黄粉,同样证明雄黄治疗各型急性白血病,能降低白细胞,对红细胞、血小板无影响,结合化疗能起协同作用,亦可作为维持缓解期的药物。其后他除了雄黄,还研究了腰黄,体会毒性比雄黄要平稳一点,对于热性来势过于凶猛的白血病用腰黄,来势平平的白血病就用雄黄。只要用上这两味药,白细胞数量显著下降。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他把雄黄制剂化,做成0.5g/颗的胶囊,在相关文献中使用55号作为雄黄的编号。
研究期间,颜德馨教授单用雄黄治疗慢性白血病8例;雄黄与马利兰合用治疗慢性白血病7例;单用雄黄治疗急性白血病4例;雄黄和6-MP联合用治疗急性白血病7例,观察患者血常规、部分患者骨髓涂片和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结果在血象改变上发现雄黄对白细胞总数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一般敏感者在1~3天内开始下降。但与6-MP或马利兰合用时则可产生协同作用,加速彼此之疗效,缩短开始下降天数。在骨髓象的改变上,在获得的治疗前后的白血病患者的骨髓象情况来看都是有不同程度缓解。在临床表现上慢性白血病单用雄黄治疗组8例,皆为完全缓解性白血病单用雄黄治疗组4例中2例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慢性白血病雄黄加马利兰合治组中7例中,完全缓解5例,部分缓解这2例。急性白血病雄黄加6-MP合用组7例中,完全缓解者2例,部分缓解者4例,无效果1例。颜德馨、余怀勤、陈舜儒等于1964年10月总结其临床观察效果,在《哈尔滨中医》杂志发表《中药「55粉」治疗白血病疗效的初步观察》,认为通过临床疗效发现雄黄对白细胞异常增高确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对红细胞、血小板无明显的影响,并认为导致的原因可能是通过某些酶的作用而减低氧化及糖代谢作用,抑制红细胞的耗氧量及蛋白质的分解,能扩张毛细血管,加强周围血液循环,促进组织和器官的同化过程,促进吸收,并且在论文中明确地表明了中药「55粉」是砷与硫的化合物。该文章曾于1963年在苏杭沪地区血液病学术座谈会上及1964年全国血液病会议上交流,此项临床报道对白血病以后的现代治疗起到了一定参考价值。
此外,应用55号自制粉剂加入金黄散膏中外敷或作游子透入,对白细胞浸润引起之局部肿痛及皮下结节等效果颇佳;超短波透热疗法应用于淋巴结肿胀及局部炎症;用「消痞粉」外敷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皆为综合治疗各类方法之一。如一位邹姓患者,在住院九个多月中,仅用「6-MP」16天,其余全部用中药治疗,亦获得血象及临床的全部缓解,并存活一年。慢性白血病病例中,不以「马利兰」为唯一的治疗药物,亦可取得血象及临床的完全缓解。在经治急性白血病的病例中,存活率超过一年的有3例,慢性的也有超过7年者。从1962年到1964年,颜德馨教授领衔的课题组发表了多篇有影响的论文,如《白血病的辨证论治》《白血病的综合治疗》《白血病发病机制的试探》《白血病证治》《治疗白血病的临床体会》《白血病的综合治疗介绍》《慢性白血病脾肿大的外治法》,陆续在《上海中医药杂志》《哈尔滨中医》《中医杂志》及全国性血液病会议上交流发表,奠定了中医对白血病的诊断治疗的总体思路。
但随后而来的长达10年的政治风暴,中断了颜德馨教授在白血病领域的研究步伐,然而国内对于白血病诊治的科学探索仍在延续。在《中药「55粉」治疗白血病疗效的初步观察》文章发表9年后,张亭栋教授用复方砒霜「癌灵」(砒霜、轻粉、蟾酥等药组成)治疗白血病有效,于1973年发表文章《癌灵注射液治疗6例白血病初步临床观察》,其后连续发表多篇文章。至1996年张鹏教授等首次报告用单味药砒霜提取的「三氧化二砷注射液」治疗白血病。1996年王振义、陈竺院士等进行了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作用的分子机理研究,其后又有一些专家进行了临床前实验研究和Ⅱ、Ⅲ期临床试验,为砷制剂治疗急慢性白血病治疗做出了重大贡献。
对于大病医保-(国医大师|赛车),看完本文,小编觉得你已经对它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也相信你能很好的处理它。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未解决,可以看看维衡众网的其他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