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职务侵占案件时有发生,尤其是团伙作案,更是给企业和单位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对于这类犯罪行为,法律的制裁是必不可少的。当一群不法分子利用职务之便,将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时,他们的行为已经触犯了刑法中的职务侵占罪。那么,对于这样的职务侵占团伙作案,法律会如何判决呢?这需要根据犯罪的具体数额、团伙成员在犯罪中所起的作用以及是否有自首、立功等情节来综合考量。
- 1、职务侵占团伙作案咋判
- 2、贪污罪、挪用公款罪和职务侵占罪三者的区别
- 3、职务侵占罪主犯从犯的认定条件有哪些
本文分为以下多个解答,欢迎阅读:
职务侵占团伙作案咋判 (一)

优质回答法律主观:
职务侵占罪的立案标准已经由五千元提高到六万元了,也就是如果行为人职务侵占数额没有达到六万元的,那么就不构成犯罪。
一、职务侵占团伙立案标准
按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贪污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职务侵占罪的立案标准是6万元,即涉嫌职务侵占罪量刑起点金额是6万元。
二、职务侵占罪行为表现有哪些
(一)利用自己的职务上的便利
所谓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是指利用职权及与职务有关的便利条件。职权,是指指本人职务、岗位范围内的权力,与职务有关的便利条件,是指虽然不是直接利用职务或岗位上的权限,但却利用了本人的职权或地位所形成的便利条件,或通过其他人员利用职务或地位上的便利条件。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包括:
(1)利用自己主管、分管、经手、决定或处理以及经办一定事项等的权力;
(2)依靠、凭借自己的权力去指挥、影响下属或利用其他人员的与职务、岗位有关的权限;
(3)依靠、凭借权限、地位控制、左右其他人员,或者利用对己有所求人员的权限,如单位领导利用调拨、处置单位财产的权力;出纳利用经手、管理钱财的权利;一般职工利用单位暂时将财物,如房屋等交给自己使用、保管的权利等。
至于不是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而仅是利用工作上的便利如熟悉环境、容易混入现场、易接近目标等,即使取得了财物,也不是构成本罪,构成犯罪的,应当以他罪如盗窃罪论处。
(二)有侵占的行为
本单位财物,是指单位依法占有的全部财产,包括本单位以自己名义拥有或虽不以自己名义拥有但为本单位占有的一切物权、无形财物权和债权。其具体形态可是建筑物、设备、库存商品、现金、专利、商标等。所谓非法占为己有,是指采用侵吞、窃取、骗取等各种手段将本单位财物化为私有,既包括将合法已持有的单位财物视为己物而加以处分、使用、收藏即变持有为所有的行为,如将自己所占有的单位房屋、设备等财产等谎称为自有,标价出售;将所住的单位房屋,过户登记为己有;或者隐匿保管之物,谎称已被盗窃、遗失、损坏等等,又包括先不占有单位财物但利用职务之便而骗取、窃取、侵吞、私分从而转化为私有的行为。不论是先持有而转为己有还是先不持有而采取侵吞、窃取、骗取方法转为己有,只要本质上出于非法占有的目的,并利用了职务之便作出了这种非法占有的意思表示,达到了数额较大的标准,即可构成本罪。
(三)达到数额较大的程度
如果仅有非法侵占公司、企业及其他单位财物的行为,但没有达到数额较大的标准,则也不能构成本罪。
三、职务侵占罪与盗窃罪的界限
两种犯罪都是以非法占有财物为目的,侵犯财产所有权的犯罪。二者的主要区别是:
1、主体要件不同、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盗窃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
2、犯罪对象不同,本罪对象只能是本单位的财物;而盗窃罪的对象是他人财物,包括公私财物,而且多为犯罪行为前不被自已所控制的他人财物。
3、犯罪手段不同。本罪是利用职务的便利侵占实际掌管的本单位财物;而盗窃罪则是采用秘密窃取的手段获取他人财物的行为。
4、法定刑不同。本罪最高法定刑是十五年有朋徒刑,法定刑较轻,且量刑的幅度较小;而盗窃罪的最高法定刑为死刑,量刑幅度较宽。
根据法律规定可以得知,如果是多数人实施的犯罪,那么就是共同犯罪,而职务侵占罪的立案标准是6万元。
法律客观:
《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 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的,处十年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
贪污罪、挪用公款罪和职务侵占罪三者的区别 (二)
优质回答贪污罪、挪用公款罪和职务侵占罪三者的确不容易区分,因为行为特征非常相近,法律实务中也经常存在定性错误的问题的。我们先看这几个罪的行为相同点就知道定性难在哪里了。首先都是以非法取得为目的的主观行为,客观行为是秘密的取得他人财产。在这里还得说一下职务侵占罪,这个罪的行为特征也是与上面提到的犯罪行为一致。所不同的是具体细节有所不同;犯罪的主、客体不同一般认为,盗窃罪适应的主体是不分身份的个人、团伙、集团,客体是公私财产;其侵犯的是财产权;贪污罪的犯罪主体是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具相应职责(权力)的人员,其必须是具使用该财产的权力。在这里必须注意,只是管理该财产的,不是本罪的犯罪主体,因为贪污罪的主体行为后果,除侵犯财产权外,还破坏国家的廉政制度,只是具管理人身份的,是不能破坏廉政制度的。实务中有些案件的定性错误,主要都是没有掌握好行为后果是否有破坏国家廉政制度这条所造成的。其侵犯的是国家廉政制度,国家财产权;挪用公款罪的犯罪主体是带公属性的,与被侵犯客体具有动用权力的相应人员,有动用记录,或者具相同法律效力的证明。主观上是暂时使用的,客观上数额较大的在三天内没有归还,数额巨大的,有行为即构成本罪。其侵犯的是公共财产权,国家诚信制度;职务侵占罪的犯罪主体是非国有企业具与被侵犯财产有相应职务使用关系,行为人一般是非国企出钠,或者是具相应职权的个人。需要注意的是行为人是否有造假帐行为,如有则符合盗窃罪特征。其侵犯的是私企的财产权;从可以看出,各罪的区别是:盗窃罪侵犯的是财产权;贪污罪侵犯的是国家廉政制度,国家财产权;挪用公款罪侵犯的是公共财产权,国家诚信制度;职务侵占罪侵犯的是私企的财产权;构成各罪的要求具有一定的数额,盗窃罪是人民币500元起。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 【职务侵占罪】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的,处十年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贪污罪】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以及其他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有前款行为的,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二条、第三百八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二条 【贪污罪】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是贪污罪。
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国有财物的,以贪污论。
与前两款所列人员勾结,伙同贪污的,以共犯论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 【挪用公款罪】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是挪用公款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有期徒刑。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的,处十年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挪用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归个人使用的,从重处罚。
职务侵占罪主犯从犯的认定条件有哪些 (三)
优质回答依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六条与第二十七条的明文规定,我们可以对此作出以下详尽的解析:首先,关于主犯的认定标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若个体具备领导犯罪团伙并实施违法活动的能力,抑或在共同犯罪行为中起到主导性的影响,那么他便属于主犯范畴;其次,对于组织、领导犯罪团伙的首要分子而言,应依照该团伙所犯下的全部罪行予以严惩;再者,对于第三点所规定之外的其他主犯,他们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应以其实际参与或组织、指挥的所有犯罪行为为准。其次,关于从犯的认定标准,同样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如果个体在共同犯罪行为中仅发挥次要或辅助性作用,那么他就被视为从犯;最后,对于从犯,应当给予其适当的宽大处理,例如减轻刑罚或免于刑事处罚。在职务侵占罪这一特定犯罪类型中,主犯通常是指那些直接策划、组织、指挥或者积极参与职务侵占行为的人员,而从犯则是指那些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作用或者辅助作用的人员。在具体的认定过程中,我们将深入审查每一个参与者在整个犯罪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发挥的作用,以便准确地界定出他们分别属于主犯还是从犯。
想要成长,必定会经过生活的残酷洗礼,我们能做的只是杯打倒后重新站起来前进。上面关于团伙职务侵占罪怎么量刑的信息了解不少了,维衡众网希望你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