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言转发500次可不可以判刑 (一)

最佳答案可以的。谣言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或者谣言转发达到500次,已经属于 诽谤罪 中的情节严重,处最高三年 有期徒刑 、 拘役 、 管制 或者 剥夺政治权利 。诽谤罪一般是告诉的才处理,指被害人告发,法院才会审理,除非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 根据 刑法 ,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二百四十六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 【 侮辱罪 】【诽谤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诽谤信息被转发500次可判刑是真的吗 (二)
最佳答案确实如此。根据两高司法解释,如果通过网络发布诽谤信息,即使诽谤内容被点击或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或是被转发达到500次,就可能构成刑法第246条第1款规定的“情节严重”,从而可能面临诽谤罪的指控。
具体来说,当诽谤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达到一定程度时,法律将对其进行严格监管。这种情况下,诽谤者的行为不仅会受到道德的谴责,还可能面临刑事处罚。这意味着,诽谤信息的广泛传播不仅仅是对个人名誉的损害,更可能触犯法律,导致刑事诉讼。
值得注意的是,诽谤罪的认定不仅依赖于信息传播的数量,还包括诽谤信息的性质、影响范围等因素。因此,诽谤者需要特别警惕自己的网络言行,避免因无意或故意的不当言论而承担法律责任。
此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空间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这样一个高度互联的时代,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诽谤信息的发布者或传播者。因此,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维护网络环境的健康与秩序显得尤为重要。
总之,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若诽谤信息的实际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或转发次数达到500次,就可能构成“情节严重”,面临刑事责任。这提醒我们在网络空间中发言时,要更加谨慎和负责任。
舆论阅读量超过多少要立案 (三)
最佳答案若浏览量在五千次,便已经达到了判刑诽谤罪的标准。
依据相关法律条文的明确规定,符合以下任何一种情况,都将被视作刑事诽谤罪并可提出公诉:
首先,同一条诽谤性的信息,其实际被网友点击、浏览的次数已到达五千次,或被其他用户转发的次数累积到五百次;
其次,由于该诽谤行为,已对受害人或者其近亲家属的心理健康,带来了严重影响,如精神失常、自残乃至自杀等;
再者,如果被告人曾于两年内因为诽谤事件受到过行政处罚,之后再次实施诽谤行为;
最后,如果存在其他严重情况,如严重违法犯罪活动等。
诽谤信息被转发多少次可以判刑,哪些情况下转发不上 (四)
最佳答案(一)诽谤信息被转发超500次可判刑; (二)行为人不明知而发布转发的不构成诽谤罪; (三)在网络辱骂恐吓他人属于 寻衅滋事罪 ☆有偿删帖可被追究刑责; (四)举报部分内容失实但非故意不属诽谤罪; (五)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寻衅滋事、敲诈勒索、非法经营等犯罪,为其提供资金、场所、技术支持等帮助的,以共同犯罪论处。 1、无意转发诽谤言论不追责 《解释》规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捏造事实诽谤他人”:一是,捏造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二是,将信息网络上涉及他人的原始信息内容篡改为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明知是捏造的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情节恶劣的,以“捏造事实诽谤他人”论。 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发言人孙军工表示,《解释》明确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犯罪的行为方式,即“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认定问题。《解释》第一条采取了列举的方式,对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中“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规定进行了类型化和具体化。只要符合《解释》规定的两种情形之一,即可认定为“捏造事实诽谤他人”。 针对其中涉及的主观问题,孙军工指出,如果行为人不明知是他人捏造的虚假事实而在信息网络上发布、转发的,即使对被害人的名誉造成了一定的损害,也不构成诽谤罪。 2、举报反腐失实但非故意不追责 孙军工在对诽谤罪进行解释时表示,当前,广大网民利用信息网络进行“网络反腐”、“微博反腐”,对于反腐倡廉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广大网民通过信息网络检举、揭发他人违法违纪行为的,有关部门应当认真对待,负责任地核实,及时公布调查结果。即使检举、揭发的部分内容失实,只要不是故意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或者不属明知是捏造的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而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就不应以诽谤罪追究刑事责任。 同时,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刑三庭庭长戴长林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网上举报一些 国家公职人员 有渎职、贪污行为,或者新闻记者正常在网上进行舆论监督,这些行为属于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和监督权。诽谤犯罪是有严格条件的,如首先要捏造事实在网上散布,强调的是捏造事实,情节严重。如果举报失实,并非故意捏造事实来诽谤他人,这样的不应该追究刑事责任。戴长林认为,公民有权对国家机关、或者 国家工作人员 进行监督,对他们违反法律的行为进行举报。监督和举报权是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法院应该予以保护。这种行为和诽谤有严格区别。
明白谣言转发500次可不可以判刑的一些要点,希望可以给你的生活带来些许便利,如果想要了解其他内容,欢迎点击维衡众网的其他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