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T50326-2017说法错误

引言
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领域,《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T50326-2017(以下简称“新规范”)作为国家标准,自2018年1月1日实施以来,对提升我国工程项目管理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些对新规范的误解。本文旨在辨析这些误解,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新规范。
关于新规范目的与适用范围的误解
目的
新规范旨在规范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程序和行为,提高工程项目管理水平,而非仅仅提供一套操作指南。有观点认为新规范过于理论化,缺乏实用性,这是对其目的的误解。新规范结合了国际先进项目管理理论和我国工程建设实践,既具有前瞻性,又注重可操作性。
适用范围
新规范适用于建设工程有关各方的项目管理活动,包括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等。但有人认为新规范仅适用于施工阶段,忽视了其在策划、勘察、设计、采购、试运行、竣工验收和考核评价等阶段的应用,这是对适用范围的狭隘理解。
关于项目管理关键要素的误解
成本管理
新规范强调系统的成本管理,包括成本策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等环节。然而,有人误认为项目管理机构应仅通过系统的成本计划来编制项目成本,忽视了成本策划的重要性。实际上,成本策划是成本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它决定了成本管理的方向和重点。
进度管理
新规范要求建立项目进度管理制度,明确进度管理程序、职责及工作要求。但有人认为进度管理就是简单地制定进度计划,缺乏对应急计划的考虑。实际上,进度管理应包括进度计划的制定、监控、调整和优化等环节,以确保项目按期完成。
关于新规范创新与亮点的误解
绿色建造与环境管理
新规范将绿色建造与环境管理纳入项目管理的重要范畴,体现了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然而,有人认为绿色建造只是增加了一些环保措施,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实际上,绿色建造要求在设计、施工、运营等全寿命周期内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
管理绩效评价
新规范新增“管理绩效评价”章节,建立了包括项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量化评估标准的三级考核指标体系。但有人认为这一章节过于理想化,实际操作难度大。实际上,管理绩效评价是衡量项目管理成效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提升项目管理水平。
总结
综上所述,对新规范《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T50326-2017的误解主要源于对其目的、适用范围、关键要素以及创新与亮点的片面理解。为了更好地应用新规范,提升工程项目管理水平,我们应全面、深入地学习和理解新规范的内容和精神,将其贯穿于项目管理的全过程和各方面。
通过上文,我们已经深刻的认识了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并知道它的解决措施,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我们就不会惊慌失措了。如果你还需要更多的信息了解,可以看看维衡众网的其他内容。